震后第二夜乡民们在火炉旁回想逃生阅历

来源:企鹅电竞在线    发布时间:2024-01-01 03:56:11 36

  他们难以入睡,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里,躲过地震的人们,在等候更多御寒和日子物资,盘算着怎样样度过绵长冬季。

  新京报记者 丛之翔 吴采倩 彭镜陶 熊丽欣 秦冰 赵敏 马骏 修改 杨海

  ▲12月19日晚,平凉市消防救援支队救援人员在大河家镇周家村5个安顿点为受灾大众转移、建立70顶帐子。平凉市消防救援支队 妥怀宇 摄

  地震摇醒了熟睡的人们。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产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到现在,地震已形成131人罹难。

  离震中20公里的村子里,砖木结构的房子坍毁。从家中跑出的人们惊魂未定,徒手在坍毁房子的碎石瓦砾里刨人。与此一同,搜救、医疗、物资等救援力气现已在各条赶来的路上。

  震后第二夜,20日清晨,在间隔震中十几公里的刘集乡刘集村,几顶深蓝色的应急帐子支在村周围的空位上,简易的排气管从里边伸出,吐着白色烟雾。帐子里,六七平方米的空间塞了十多个人。

  被打乱的日子仍在继续。白日,乡民们出去寻觅、照顾家中的牛羊,夜晚,人们挤在帐子中烤火。他们难以入睡,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里,躲过地震的人们,在等候更多御寒和日子物资,盘算着怎样样度过绵长冬季。

  在乡民何荣住的帐子里,三张简易钢丝床围成一圈,中心是一个点着的火炉,那是几人冒险从裂开4厘米宽墙缝的危房中“救”出来的。火炉代替了地震当晚的篝火堆,还能够烧水,但热量显着不行,人们说话时还在不断哈出白气。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来自同村7个家庭的14位同乡,正肩并肩、腿挨腿地挤坐在钢丝床沿。床上能够躺卧的方位留给身体懦弱的妇女。何荣的母亲本年70多岁,脑血栓导致她下半身举动不便,她侧卧在两床被子上,缓慢地喘息。

  帐子里,女性裹紧头巾,男人戴着帽子,有人披着刚送来的长大衣,有人穿上了皮鞋。只要何荣一人穿戴劳保用的迷彩短大衣,他往常在从事门窗加工,像许多村里的青壮年相同,前几日刚回家过冬。

  帐子外,沿街的房檐上结起一排排十多厘米长的冰溜子, 几日前下的雪还没化净,踩起来咔嚓响。

  对哀鸿来说,电是奢侈品。挨近刘集村主干道一侧田地上的帐子内,两位乡民挤在一张单人床上,盖着一指厚的棉被,头顶挂着一盏昏暗的充电灯。

  邻近村活动广场立着一间帐子,没有电,也没有床,一支蜡烛在静静焚烧。几名白叟和年轻人一同围坐在烛火边,“从昨夜到现在,简直没合过眼,咱们在篝火旁站了一整夜。”

  村里还有两间商铺在经营。刘大强的商铺紧邻村口,卖着一些日用品。现在,灯泡和转化插座是震后第二天的热销品。

  刘大强店里的天花板吊顶已被地震震得支离破碎,有的坠落在地上,有的半吊在空中。卖完灯泡,刘大强预备闭店,继续睡在自己的车里。

  村口的简易塑料棚还很热烈,受灾的乡民和前来救援的人员围在那里,他们都在等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在许多乡民口中,这是灾区最早能吃上的热饭,从早煮到晚,“管够。”

  在同乡的团结村,20日清晨3时,老赵还坐在面包车的驾驭位上,发动机嗡嗡响,一岁零三个月大的孙子怕冷,睡“帐子”时被冻醒数次,哭闹不止。

  老赵夫妻回想起地震当晚的状况:“地震把人摇醒了,黑得啥都看不到,咱们着急地在黑暗里不停地摸,便是没摸到孩子,其时快急死了。”

  摸了一瞬间才想起来,孩子一向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夫妻俩顾不上穿外套,抱起孩子就跑。

  老赵的手骨节粗大,又黑又红,皮肤像砂纸相同粗粝。右手手背破了指甲盖大的一块皮,渗出淡红色的血肉。他说,这是方才听到孙子哭闹,摸黑跑去时,不小心滑了一跤,在砖地上蹭的。

  这次地震,全家榜首晚睡“帐子”。由于救援物资严峻,“帐子”是自己搭的,其实是个塑料棚子。钢管当龙骨,再裹上彩条布,就搭好了。老赵夫妻忧虑彩条布太薄会漏风,又在外面又裹上一层。

  “帐子”就搭在自家屋前的耕地上,为了防潮,老赵和家人先铺上一层砖头,又加了层盖板,终究把炉子搬进来。

  比较于制式的深蓝色应急帐子,老赵家的“帐子”更大,更矮,安顿了近20口家人。老赵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五。他的弟弟本年50岁,最大的哥哥本年75岁。

  团结村有风俗,男丁成家后不能再同爸爸妈妈住在一同。各自成家后,老赵和兄弟们别离搬离了老宅,但仍住在同一个村。

  地震次日,赵家兄弟见村里的帐子不行住,便商量着:“不如住在一同,相互间有照顾,安全一些。”所以各自带着家人,来到老赵家前的一亩二分田,搭起了两个“帐子”,一间住女性,一间住男人,孩子跟最亲的家人同住。

  在大河家镇,地震后部分房子坍毁,许多巨大的民居院墙也因地基下沉呈现裂缝。

  “这儿的修建特征是以木结构为主,乡民这两年新修的地基和主体加了部分混凝土结构,但上面仍是木质结构。”镇上中学的美术教师李燃介绍,大河家镇是少数民族聚集地,镇上寓居的主要是保安族,他们喜爱住木结构的房子,乡村简直每家都养有牛和羊。

  在镇中学高一学生刘姗姗供给的视频中,陈家村部分木顶土墙的房子坍毁严峻,红砖房也有砖块坠落的状况。她家养的牛也在地震中受伤了,但万幸人都安全。另一户乡民家的墙倒了下来,砸在母亲的肩上导致三处骨折,她用身体给两个女儿撑出了流亡空间。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工作人员的介绍,现在接诊的伤者主要为揉捏伤、骨折的患者较多。

  两三公里外,大河村乡民沙亮的房子也塌了一半。地震产生后,他跟家人跳窗逃生,父亲的脚被玻璃割伤。后来,他们跑到200米外的广场上,热心的乡民拿出毛毯,将没有穿棉衣的孩子裹了起来。余震空隙,沙亮回到崩塌的家中,从废墟中挖出了手机、衣服和拖鞋。他还帮助救了被压在房子下的两位乡民,不幸的是,他们已罹难。

  村支书韩凯和记者说,一夜间,村里3700间民房简直都变成了危房,其间大部分都是由乡民自建。

  “地震了,咱们赶忙出来,不要待在房子里,出来的在群里说一声。”地震产生后,韩凯在微信群里核算人数,其时温度已到达-20℃,打字时手不停地颤抖。

  半个小时曩昔,微信里陆陆续续有了回应,但有5个人一直没有音讯。余震仍在产生,韩凯决议组织部队分头举动,30人的自救部队被分红几个小组,挨家挨户找人、救人。

  在一片坍毁的墙体下,失联的5人被找到,3名儿童、1名白叟还有1名孕妈妈,令人痛心的是白叟和孕妈妈终究罹难。

  家里不再安全后,乡民们跑去邻近的文明广场上流亡。有一位白叟怎样也不肯脱离房子,终究被咱们抬了出来。

  文明广场上,一团团篝火被点着,乡民们聚在一同,有些人怔怔地站着,还没有从地震中缓过神来。有的乡民着急地把这儿的状况送出去,期望救援部队快些赶来。

  救援部队是在地震产生后的两小时赶到团结村的。他们带来了100多顶帐子和100多张行军床,100多顶帐子在19日正午被悉数建立起来,行军床也被抬进了帐子。

  地震产生后,多支救援力气赶赴灾区。兰州市兰州新区消防部分在震后半个小时内出动,因旅程受阻,19日早上5点多才赶到受灾最严峻的大河家镇。他们带着破拆东西赶来,摸排了邻近300余户人家,检查是不是有遗失的被困人员。

  甘肃人民医院的三支医疗队在19日清晨1点半动身,出动了骨科、脑外科、胸外科等科室的29名医师。天亮之前,他们在大河家镇大河村广场建立了户外活动医院,有手术车、化验室等,满足一同收治200个患者。一个上午,他们已接诊了几位骨折、血气胸等患者,惯例处理后再视状况把他们进一步送医。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的院救护车处于随时待命出车状况,急救人员核算,“往常120一天出车五六次,今日(19日)一天就有五六十次。”

  车不敢开得太快。几天前,甘肃西南部呈现降雪气候,低温下部分路面现已结冰,五百多公里的旅程,他们开了六个半小时。

  这不是礼县蓝天救援队队员周亚东榜首次参与地震救援。他本年26岁,此前在四川省阿坝州做过5年森林消防员,上一年9月,他曾和队友一同在四川泸定地震灾区救援。退出消防部队后回到老家礼县,周亚东参加了当地的蓝天救援队。

  ▲12月19日,大河家镇安顿点,周亚东和队友们一同转移帐子和被褥。受访者供图

  周亚东发现,和四川泸定不同,积石山县是一座大山里的小城,坐落青藏高原边际,海拔在1787到4308米之间,昼夜温差大。

  地震产生的夜里,当地最低温度到达-14℃。穿戴靴子、大衣来的周亚东,都感觉到脚有点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他在现场看到,村里的路上堆着垮塌的砖石,大河家镇大部分的陷落房子都是老旧的砖木结构,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只要部分墙体呈现裂缝。

  甘肃省蓝天救援队也在震后奔赴灾区救援,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告知新京报记者,大河家镇约70%-80%的房子受损,40%-50%的房子变成危房,无法寓居。

  “在低温气候下,救援的‘黄金72小时’会缩短,受伤的人也或许面对快速失掉生命体征的危险。”颜伟介绍,积石山当地白日气温大约在-5℃,晚上的气温大约在-15℃,昼夜温差比较大。遇到低温时,救援人员的衣物和配备也会增多,会添加救援难度。

  20日,颜伟向记者介绍了最新的救援组织,大河家镇的搜救使命已挨近结尾,被困大众均转移至安全地带。甘肃蓝天救援队于19日建立了160顶帐子安顿哀鸿,接下来将担任物资发放和转运救灾物资。

  他们将电灯、棉被、炉子放进帐子,便利拉电线的当地就安装上小电炉,不便利的,就放一个烧煤的炉子。烧炉子的帐子要做好开窗通风,避免烫坏、烧伤,留意防火……安顿点现场,救援人员叮咛。

  19日正午,大部分大河家镇安顿点应急帐子现已搭好。帐子外,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支了起来,志愿者和乡民们在帐子里甩起了拉面,那是乡民们最喜爱的午饭之一。

  敏捷的救援举动处理了最急迫生计问题,但想要更好的保证,物资仍是不行。“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和谐机制”联络人在承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明,灾区对过冬物资和日子物资需求较大,需求棉帐子、食物等。

  19日晚,一名救援队员看到,不少乡民带着大包小包在安顿点等候。包裹中多是棉衣裤和被褥。是他们从危房中找出来留下自己用的,剩余的分给房子现已坍毁、短少御寒衣物的同乡们。

  天黑,大河家镇的气温继续下降,周亚东和队友决议在车里挤一挤,吹着暖风过夜,他们不敢住在自带的帐子里,“没有暖炉,太冷了。”为了省点油,暖风一瞬间开一瞬间关。

  在刘集乡团结村,举动不便的白叟被组织住进了帐子,更多的居民只能在广场上过夜。

  看着只够挺过一天的便利面,村支书韩凯有些忧愁。对团结村1800多名乡民来说,已有的物资还远远缺乏。他们急需食物、棉衣、床、棉被、探照灯等。

  大河村的沙亮将奶奶和两个年纪稍大的孩子送去了临夏市区的舅舅家,自己和其他家人暂时住在救援队安顿的帐子内。他们的帐子中,挤了3户人家,差不多30人。

  12月19日,甘肃气象局发布积石山震区专题气候预报,未来10天,这儿都将是零下的温度,最冷气温或达-14℃。

  新一天的清晨,有的队友们现已打起了呼噜,周亚东没有睡意,他习惯了外出救援,在现场神经仍旧紧绷着。救援队的车就停在安顿点周围,朝外就能看到那一片蓝色应急帐子,大多灯火还未平息。

  安顿点邻近空位的树上,拴着一群牛羊。当地居民大多靠养牛羊为生,地震时羊圈、牛棚塌了,许多人没有脱离现已是危房的家,在那四处寻觅、呼喊迷路的牛羊。

  牛羊不能没人管。救援人员看到,这些牛羊面前放着一堆堆草料,它们安静地嚼食、歇息。就像往常相同。